两江新区:打造人才“洼地” 激发人才活力

初冬的两江新区,迎来又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12月9日,两江新区党工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人才服务单位、博士后工作站、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齐聚一堂,暖意融融,大家交流经验、畅谈规划、共话发展。

“我们将成为新区人才招引的能手、人才培育的助手、人才发展的帮手、人才服务的抓手”“要快速实现学校资源和重庆资源的互联互通”“要努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不大的会议室内涌动着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充盈着拼搏奉献的热血情怀,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所长,敞开“纳才”怀抱,打造人才“洼地”,为新区打造“两大”定位、建设“两高两区”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两江新区人力资源公司:为建设“两高两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新区人才办的统筹指导下,为康宁、三一重机等企业招引人才10万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培育人才1万余人,为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引进和服务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两江新区人力资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总经理黎婷介绍到。

image.png

据了解,两江新区人力资源公司在聚焦招引人才方面,与300余家企业建立长效对接机制,与全国20个大中城市人力资源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与7家海外引才机构联动引才;建成两江人才网、两江微招聘公众号、三大新城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集中揽才;持续开展“两江名企校园行”“才聚两江”等品牌引才活动,吸引八方英才汇聚两江。

在聚焦培育人才方面,在四川、贵州等地建成市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在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工业学院开设校企订单班50个;与中组部确定的全国13所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合作,积极承办新区创业创新大赛、“两江匠才杯”大赛;组建企业HR联盟,常态化开展互动交流、政策宣讲、实务培训,助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在聚焦服务人才方面,积极承接新区人才指数调研、高技能人才库建设等项目,承办重庆英才大会、博士后沙龙走进两江新区等活动;组建“才小贝”服务团队,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派员蹲点服务高层次人才;进企业开展“三送”活动,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集聚高地

两江协同创新区是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

image.png

两江协同创新区联合党委书记,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表示,在“强塔尖”上,两江协同创新区运用多样化合作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设立研发机构40家,建成科技研发平台80余个,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8家。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等16家机构获批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集创新人才1500余人。

在“壮塔基”上,大学大院大所采取“本校培养+园区实训”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重庆留住人才;与重庆大学、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共建明月科创实验班,为重庆培养人才。举办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3期,完成17款智能产品的Demo,其中两个团队入孵获得50万元天使投资。

在“优环境”方面,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满足人才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全生命周期需求;做靓“明月湖”品牌,设立5亿元明月湖科创基金,开展成果对接大会、明月湖大讲堂、明月湖创新沙龙,举办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球1100余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

此外,加强开放协同创新,承办两江、天府协同创新产业旗舰联盟第一次大会,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建沪渝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超高精密增材制造共享服务平台、药效学实验室共性技术平台,举办2021明月湖·沪渝协同技术转移大会等活动。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创新。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高校院所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应用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补齐产业技术创新短板,转化成果107项,培育孵化企业58家。 image.png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引育并重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两江新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北京理工大学综合性外派研究机构。

“创新中心现有员工430人,科研人员410人,硕士以上学历占80%。”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任韩恺表示,为筑巢引凤汇聚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目前,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通过建设新体制雷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重庆)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增强人才的吸引力;通过申请并打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相关学科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培养,吸引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此外,创新中心不断提升激励措施,积极完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给与科研平台和项目负责人更大的项目经费支配权,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收益分配机制;积极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职称晋升渠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

在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科研团队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在本部+科研实践在属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已经累计培养研究生329名。与此同时,创新中心还联合重庆理工大学,探索建立身份在高校、科研在院所、服务在企业的产学研事业编制多元使用机制,协调属地化的平台作用。

 image.png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两江新区重点企业,也是国家一类科研院所、中央企业、汽车行业三方平台等多重属性的上市公司。

“中国汽研把‘为汽车工业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力’作为使命,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国家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何永康表示。

据介绍,中国汽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才战略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工作纳入重要事项、纳入公司战略、纳入长远规划,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其次,中国汽研坚持以创新思维推动人才引育。汽车技术发生巨大变化,关键技术领域、热点技术方向人才非常紧缺,公司转变引才、育才、用才思路,积极建立海外引才、育才渠道,加强与国内高校产学合作,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交流,联合培养人才;做好内部存量人才盘点,加速内部人才转型培养,盘活、用好内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完善柔性人才使用机制,加大柔性引才,借智用智。

此外,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也是中国汽研的发力点。“聚焦‘人的能力发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长远发展’,提升员工价值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让人才来了安心、干得开心、过得舒心。” 何永康表示,在优化人才管理制度上,积极为人才松绑,构建职称、职级、专家、技术负责人等多条人才发展通道。在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上,分类推进“驭车计划”“领军者计划”等系统培养项目,加速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价值提升。在改革科研项目机制上,每年拿出专项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创新。

近两年,中国汽研持续健全人才创新机制、营造包容的创新环境,正在建立创新项目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产品化项目跟投等机制,着力构建从创新培育、自主研发、科技孵化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为人才对新领域、新方向的预研和探索到重点产品的开发提供经费支持和机制保障,打造“项目育人才、人才立项目”的氛围。

 image.png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实施队伍建设“三才”工程

2018年,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揭牌,负责建设与运营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

“三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有力推动了卫星互联网工程的高速发展。”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熊松宁表示,公司紧紧围绕卫星互联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及公司业务发展实际,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从零起步快速打造了一支专业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正针对公司急需的高端紧缺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的引进政策,加快集聚核心、骨干科技创新人才。

在全方位培养人才上,公司选拔青年科技骨干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成立“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在项目运作中快速提升青年科技骨干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学术交流等,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和卫星互联网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与重庆邮电大学联合开展航天班培养工作,实行“3+1”培养模式,定制化培养公司急需人才。实施精英员工培养计划,打造复合型柔性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此外,公司还实施了市场化激励人才。坚持效益、效率决定分配原则,建立市场化、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充分激发员工创业动力,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培养、选拔创新能力强、善带队伍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团队。

除外,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还在探索科技型企业项目分红、岗位分红等激励措施,并针对管理人员和中层干部采用市场化用人方式,推进经营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形成权责利清晰的治理体系。“我们还积极丰富公司福利体系,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员工住房、子女入学等热难点问题,增强员工归属感。”熊松宁表示。